编者荐语:
动荡的世界,也带来了更多的品牌出海新机会!
以下文章来源于海外流量研究所 ,作者海外流量研究所
据统计,2021 年共有 55 个获得融资的出海品牌,一共 62 起融资事件(有多个品牌一年之内获得多次融资)相比之下,2022 年获得融资的品牌减少至 49 个,并且只有一个品牌获得一次以上的融资。
2022 年国内+海外电商零售类项目的总融资金额为 1304 亿人民币,这一数据不仅与去年约 3864 亿人民币的融资金额相比有 66.25% 的降幅,而且也是自 2017 年以来融资金额最低的一年。
除此之外,去年融资热度最高的美妆和母婴用品赛道热度明显不在,取而代之的是储能和出行这两个赛道的异军突起。
欧美能源短缺,带火这两个赛道
受到俄乌战争、新冠疫情、气候变暖等人文自然环境的各方面的影响,从2021 年开始欧美国家就开始出现了能源紧缺,电力、天然气、原油的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上涨。
正是因为欧美地区能源短缺,储能和出行赛道开始乘势变得火热,这两个赛道在去年出现大量项目获得融资。
因为在能源短缺的背景下,欧美地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受到诸多影响,而这也推动着消费者们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,于是便携式储能和 e-bike 火起来了,前者应用于室内或户外场景的供电需求,后者则是在能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起到代步的作用。
其中疆海科技颇受资本青睐,是唯一在一年之内获得两轮融资的公司。
而再看出行赛道,e-bike显得格外火热,2022年有 Aventon、Onemile、SURPANDA、TENWAYS 4 个项目获得融资。
接下来着重介绍一下e-bike项目,这可以说是不显山露水,但是大有来头的新兴热门赛道。
或许国内很多人对ebike还不太熟悉,但这个新晋潮流出行单品在国外已经卖得风生水起,国内众多资本也对其颇为追捧,红杉资本、腾讯投资、高瓴资本等国内一线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布局,不愿错过这一赛道。
根据德勤数据,2017-2021年,欧洲和北美市场的ebike销量由250万辆提升至640万辆,4年间增长了156%。
据欧洲自行车制造商协会等预计,2020年全球电动自行车销售规模在700万辆左右,到2025年欧洲市场销量有望达1200万辆,年复合增速有望维持在20%以上。
在这片蓝海市场中,中国ebike企业出海成绩尤为亮眼。部分品牌甚至没有面向国内消费者的计划,产品主要就是卖到海外。
e-bike何以成为热门赛道
售价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之间、两倍于普通自行车速度、上坡更省力,这些特质让ebike畅销欧美。紧贴碳中和、消费电子和短途电动出行的标签,更是让ebike几乎踩中了当前一级市场追逐的所有概念。
2021年全球E-bike市场规模突破175.6亿美元,同比增长6.49%,预计至2023年达409.8亿美元,预测期内年复合增长率约10%。
自2021年7月至今,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先后已经有超20家两轮电动企业获得融资,当然这里的统计口径包括电摩托企业和E-bike企业,总融资额已破100亿人民币。
腾讯、钟鼎资本、高瓴创投、华映资本、高鹄资本、青山资本、中金汇融、普华资本、光速中国、DCM、杭州长江创投等投资机构纷纷投资。
四轮汽车厂商里,豪车品牌保时捷、奥迪、兰博基尼、宝马、奔驰都推过E-bike产品,特斯拉则推出了能自动驾驶的E-bike产品,通用汽车公司也表示计划明年推出两款电动自行车。其中,保时捷更是在2021年年底收购了E-bike品牌Greyp的主要股权,2022年5月买下了驱动系统制造商公司Fazua。
两轮车厂商里,老牌自行车制造商捷安特,电动车品牌小牛、雅迪、爱玛都纷纷布局。
甚至跨领域的品牌也纷纷入局,美的入局E-bike电机赛道,小米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第一代电动助力折叠自行车,无人机品牌大疆也推出了电助力折叠自行车。
市场规模大、资本扎堆、大公司争相布局,为何E-bike赛道如此广受欢迎?
第一,能源上,减碳环保、电动化是未来趋势。
基于全球能源现状和减碳环保的目标,燃油车变为电车已成为了必然趋势,比如特斯拉等汽车品牌从油车变电车、两轮的电动车替代传统摩托车,割草机也在由汽油驱动朝电动化转变。
第二,政府出资补贴,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。
欧洲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对 E-bike 都有税收减免或津贴政策,意大利甚至还细化为里程补贴、维修补贴、购车补贴等等。这些“真金白银”优惠大大刺激了消费者购买E-bike的需求。
第三,“技术成熟、成本降低、规模庞大”,具备充足供给条件。
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,也带动了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技术的不断优化,从而带来成本的降低,在某种程度上也为E-bike的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。据了解,过去30年,锂电池价格下降了接近98%,这直接推动了锂电池在消费市场的应用。
近几年的E-bike产品实现了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,从几百美金到一两千美金几千美金的产品都有,不同用户都能找到适配自己的产品。
第四,消费观念改变,追捧骑行生活。
这几年消费者购买E-bike的核心考量还是出行成本,比如金钱成本、时间成本等。
先看金钱成本,开燃油车和乘坐公共交通相比,选择E-bike显得更为经济,
从时间成本来说,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们,无论是私家车出行或者是乘坐公共交通,容易遇到拥堵问题,而电动自行车的出现能在一定情况下解决这种问题。
此外,欧美人有深厚的自行车骑行文化,崇尚健康活力的生活方式。
过去购买E-bike的主要人群是一些喜欢骑车、收入水平高、但体力不如年轻时充沛的老年人,而这几年海外这个E-bike的市场增速非常快,那这部分增量其实是海外的中青年。
总而言之,“碳中和+消费电子+短途电动出行+新能源”,ebike几乎踩中了一级市场正在追逐的所有概念。
中国e-bike品牌的亮眼表现
近年来,中国企业在电机、电池、控制器领域突飞猛进,获得了与国际一线厂商平起平坐的话语权。
以电机为例,国际知名厂商有雅马哈、松下,中国的八方股份也有着较成熟的力矩传感器技术;以电助力系统为例,市场长期由博世、禧玛诺等海外老牌厂家占据,但国内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解决方案供应商。
此外,中国是全球三大自行车供应链基地之一,有生产ebike的土壤。中国是国外高端自行车品牌的主要代工地之一,形成了以华东江苏、华南广东、华中天津为中心的三大自行车代工生产基地。
因此,在中国造“E-bike”,拥有更低廉的人工成本、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更快捷的物流体系,降低了成本。
有数据表示,E-bike这个行业,去年整个世界范围内大约750-800万台出货量,中国大概出口了300万台。
再加上这一波入局的企业基本上在出行领域都有行业经验,有着摩拜单车等共享单车、自行车,或电动汽车领域的实践。
如此,中国品牌在e-bike赛道独占鳌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ebike未来将走向红海市场
当ebike成为一个新的风口,无数厂家必将在这个赛道上“动起来”,想要赚到快钱、收割第一批消费者。届时,行业或将“遍地都是ebike”。
e-bike 赛道一方面与传统自行车赛道类似,行业集中度低,这就导致投资回报率不会很高,另一方面,一款 e-bike 的核心部件如电机、电池、变速器、轮胎等都是由专业公司提供,入局玩家的改造空间主要只能集中于外观设计、系统调试等方面,可以说难以建立壁垒,容易形成同质化恶性竞争。
门槛不高,市场又热,这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出现,据消息披露,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已经针对 2 家中国 e-bkie 品牌发出了召回令,赛维旗下的 Ancheer、和深圳车泰斗科技的 Gyroor,原因都是低价的 e-bike 电池配件导致燃烧和爆炸事故的发生,虽然不属于上述 4 个融资的品牌,但同样会给中国品牌们产生影响。
结语
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主要阵地,在科技出行这条赛道上,凭借供应链和生产制造优势,在中国极有可能诞生一个拥有全球性影响力的ebike品牌,就像快时尚届的SHEIN一样。
在这条趋向红海的赛道上,国家也展示出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《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
意见指出,到2025年,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,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,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。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,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。
对于e-bike赛道来说,产品该做的宣传推广、渠道铺设、售后服务,一项都少不了。E-bike未来的竞争不是红海,而是血海,从长远来看确实如此。即便市场有增长、有红利,但想要在全球化的舞台上“掘金”,还是需要一些“真本事”。
不仅是出行赛道,在其他更多的新兴赛道上,品牌出海也能获得更大的机遇,但同时也将迎来更大的挑战。
产品、供应、运营、售后等多方面的平衡,更加考验一个出海品牌企业的综合素质,任何一个创业者在出海赛道上需要捕捉更多的确定性,从“Made in China”转变为“Created in China”,不断深挖产品、服务等方面,形成自身强有力的品牌符号,才有可能屹立在出海市场。